神經麻痹性角膜炎又稱神經營養性角膜病變(neurotrophickeratopathy)是由支配角膜的三叉神經眼支受到損害,所引起的角膜營養障礙和炎癥性改變。 常見的原因包括外傷、手術,如三叉神經瘤行三叉神經樞的切除,某些藥物注射破壞神經等,腫瘤,如三叉神經周圍的腦膜瘤、神經纖維瘤,炎癥和病毒感染,常見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造成三叉神經節的功能損害,致三叉神經麻痹。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因眼瞼
Wegener肉芽腫(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血管性系統性炎癥性疾病,具有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多見,男性略多。研究表明Wegener肉芽腫可能是一種由T細胞介導的異常的超敏反應,涉及1種或多種不同的免疫病理過程。主要病變是肉芽腫性損害,可累及全身各組織和器官,易引起副鼻竇炎、動脈炎、肺炎、關節炎、腎和眼的病變,故又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以淚液質或量或動力學異常所致的眼表疾病的總稱,常導致淚膜不穩定和眼表組織損傷,患者常出現眼部干澀、眼癢、異物感、怕風畏光等不適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角膜上皮缺損、角膜絲狀物形成等,長期角結膜慢性損傷還會導致視力下降。 近年來,隨著電視電腦的廣泛普及,長期從事電腦操作者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干眼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發病年齡越來越低,現已成為眼科最常見的疾病
眾所周知,眼睛這扇“心靈窗戶”是五官之首,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電腦的普及,長期從事電腦操作者增多,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等,許多人常出現眼睛干癢、易疲勞、視物模糊等眼部不適癥狀。這時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干眼癥。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淚液質或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和眼表組織病變等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 干眼癥病因繁多,
隨著角膜接觸鏡的普及,由此引起的角膜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因在戴角膜接觸鏡的情況下,鏡子與角膜表面的相互作用干擾了正常角膜組織的生理活動。主要造成角膜的缺氧、高碳酸癥、淚膜的不穩定、機械性損傷、急性炎癥及感染等。 角膜的供氧約90%是從大氣環境中獲取。在閉目環境下,角膜表面的含氧量從24%下降到85%。而目前無論什么材料的角膜接觸鏡均會使角膜的含氧量降低8%~15%。長期戴鏡者主要引起角膜慢性
先天性角膜異常包括角膜大小、形狀等方面的先天異常以及一些其他先天性疾病。 球形角膜是一類臨床發病率低、較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病因不明。患者可伴有視力下降,部分急性水腫期患者可有突然眼痛等,同時易合并藍色鞏膜、關節延伸過長、聽力減退等全身的結締組織病,臨床上易誤診為圓錐角膜等其他角膜擴張性疾病,需認真鑒別。 發病機制 球形角膜的病因不明,有的研究報道表明其與圓錐角膜的發展有密切關系,表現
束狀角膜炎是一種局限性的非感染性的眼表炎癥性疾病,以一束狀血管長入角膜為特點。此病容易反復發作,好發生于兒童和青年人,多為體質瘦弱、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或喜食糖果和淀粉者。 ? 病因:對結核分枝桿菌產物過敏,或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粗球孢子菌等的蛋白質過敏。 ? 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眼表組織對某些細菌抗原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介導的Ⅳ型過敏反應有關。 ? 臨床表現:有一束狀血管從
一.概述 Terrien角膜邊緣變性,主要表現為慢性、雙側性角膜邊緣部溝狀變薄,角膜實質層萎縮,同時伴有角膜新生血管翳,晚期可形成局限性角膜葡萄腫,最終致角膜穿孔為特征的慢性眼病。流行病學調查,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較多,但也有在兒童時發病的報道。因為發病緩慢,有時在長達20年后,才出現明顯的視力降低,是一種嚴重危害視力的角膜病。 二.病因 目前對Terrien角膜邊緣變性的病因
角結膜皮樣瘤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眼病,有報道為X性染色體的連鎖遺傳,大約為十萬分之一的發病率。 本病是一種類似腫瘤的先天性異常,來源于胚胎性皮膚,腫物出生時就存在,隨年齡增長和眼球發育略有增大。在組織學上并非真正的腫瘤,而屬典型的迷芽瘤,腫物表面覆蓋上皮,腫物內由纖維組織和脂肪組織組成,也可含有毛囊、毛發及皮脂腺、汗腺。病變一般侵及角膜實質淺層,偶爾可達角膜全層甚至前房內。 皮樣瘤為一圓形,扁平,黃
絲狀角膜炎,又稱絲狀角膜病變,是在角膜表面出現的由變性的角膜上皮卷成的絲狀物,一端附著在角膜表面,另一端游離,似樹根與角膜上皮相連,可被推動。 絲狀角膜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其形成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 2.基底膜與前彈力膜接合異常,部分角膜卷成一上皮卷狀,而松脫的上皮部分很快被新的上皮修復。 3.類黏液形成過多。多見于干眼病和病毒感染(腺病毒、HSV)等。也可
春季角結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季節性結膜炎等。青春期前起病,持續5-10年,多為雙眼,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該病在中東和非洲發病率高,溫帶地區發病率低,寒冷地區則幾乎無病例報告。春夏季節發病率高于秋冬季節。 【病因】 病因尚不明確,其免疫發病機制是I型和IV型超敏反應。很難找到特殊的致敏原。通常認為和花粉敏感有關。各種微生物的蛋白質成分、動物皮屑和羽毛等也可能致敏。今年,發現春季角結膜炎病人角
Stevens-Johnson 綜合征也稱為角結膜干燥綜合征,在1992年首次被描述,主要表現在皮膚和粘膜的炎癥并出現水泡樣病理改變,常發生在兒童和青年患者。 發病原因可能與免疫復合物沉積在真皮和結膜實質中有關,局部或全身使用抗驚厥藥﹑水楊酸鹽﹑異煙肼﹑磺胺類及青霉素類藥物可誘發此病,主要與個體特異性有關,與藥物本身關系不大;另外還與某些細菌及病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腺病毒、單皰病毒等感染有關;
翼狀胬肉中醫稱“胬肉攀睛”,俗稱“魚肉”, 呈三角形,如翼狀,故名。它是一種很常見的結膜變性疾患。為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后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多見于戶外勞動者,以漁民、農民發病最多,可能與風塵、日光、煙霧等長期的慢性刺激有關。同時工作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和結膜慢性炎癥的也是誘發因素。 翼狀胬肉就其形態而言可以分為3個部分:長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是由于棘阿米巴原蟲感染角膜所致的以眼部劇烈疼痛和環形角膜基質炎、角膜放射狀神經炎為臨床特點的角膜炎,是一種嚴重的致盲性眼病。 概述 棘阿米巴是一類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在水、空氣和各種污物中的小型原蟲,以活動的滋養體和潛伏的包囊形式存在。滋養體是棘阿米巴的活動形式,主要以有絲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并以此形式感染和侵入人體。當滋養體處于不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 keratitis,HSK)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的感染性角膜疾病。人類是HSV-1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染。正常成人HSV血清陽性率為90%。人群發病率中男性為64.5%,女性為35.5%,在6個月~5歲的兒童感染中約60%由潛伏感染,幾乎100%三叉神經節內有HSV潛伏。 一:發病機制:單純皰疹病毒分為HSV-1和HSV-
蠶蝕性角膜潰瘍,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疼痛性角膜潰瘍,初發于角膜周邊部,沿角膜周邊延伸,再向角膜中央發展,最終累及全角膜。1867年Mooren詳細描述了該病特征,并建立了臨床診斷標準,故該病又稱Mooren’s潰瘍。 發病機制?? 蠶蝕性角膜潰瘍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許多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既有細胞免疫介導,也有體液免疫參與。蠶蝕性角膜潰瘍患者存在許多免疫異常現象:患者血清中檢測出
細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損及缺損區下角膜基質壞死的化膿性角膜炎,又稱為細菌性角膜潰瘍,起病急,發展迅速,如感染未得到控制,可導致角膜穿孔,甚至眼內炎,是當前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其常見致病菌包括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 一.發病機制 角膜沒有血管,其抵抗細菌的天然屏障由眼瞼﹑淚膜和角膜上皮的完整性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mycotic?keratitis)或角膜真菌病(keratomycosis),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隨著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以及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不斷上升。? ?????(一)發病原因? ?????1.致病條件:? ?????一般情況下,真菌不會侵犯正常角膜,但當角膜被農作物如谷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四路372號
郵編:250021
電話:0531-81276111
咨詢電話:0531-81276000
公眾號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