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損及缺損區下角膜基質壞死的化膿性角膜炎,又稱為細菌性角膜潰瘍,起病急,發展迅速,如感染未得到控制,可導致角膜穿孔,甚至眼內炎,是當前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其常見致病菌包括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
一.發病機制 角膜沒有血管,其抵抗細菌的天然屏障由眼瞼﹑淚膜和角膜上皮的完整性構成,其眼瞼的不斷關閉,如刷子一樣洗刷角膜表面粘附的微生物,淚液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及補體蛋白等,淚液還可稀釋細菌在眼部的濃度,加上完整的角膜上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其因素之一出現問題,均可能導致角膜的細菌感染。
細菌性角膜炎的常見病因有:1.角膜外傷 特別是上皮的擦傷﹑長期佩戴角膜接觸鏡﹑干眼癥。2.眼瞼及淚器功能異常 瞼內外翻﹑瞼緣炎﹑倒睫及慢性淚囊炎。3.其他角膜疾病大泡性角膜病變﹑角膜外傷﹑化學傷﹑病毒感染﹑神經麻痹性角膜炎等。4.局部眼科用藥 防腐劑﹑表面麻醉劑﹑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不適當應用。5.全身疾病 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全身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二.臨床表現:起病急驟,發病常在24-48小時內,主要表現為患眼紅痛、流淚、畏光異物感及視力下降伴球結膜及眼瞼水腫。不同致病菌感染所導致的角膜炎臨床表現不盡相同
1、淋球菌感染 多為經產道分娩的新生兒。患眼有畏光、流淚、疼痛、視力障礙、眼瞼痙攣等癥狀。球結膜水腫,睫狀或混合性充血伴大量膿性分泌物,角膜上皮缺損、角膜基質侵潤及潰瘍。前房可有不同程度積膿,常致角膜穿孔。
2、革蘭陽性細菌感染通常較局限,角膜出現圓形或橢圓性局灶性膿腫病灶,伴有邊界明顯的灰白色基質浸潤。葡萄球菌無論是凝血酶陰性、還是陽性的菌屬,均可導致嚴重的基質膿腫和角膜穿孔。肺炎球菌感染者常有角膜外傷史或慢性淚囊炎史,引起的角膜炎表現為橢圓形、帶匍行性邊緣、較深的中央基質潰瘍,常伴前房積膿。
3、革蘭陰性細菌感染 表現為迅速進展的角膜液化性壞死。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感染具有特征。臨床上常見于角膜異物剔除術后,使用污染的滴眼液﹑表面麻醉藥或戴角膜接觸鏡等。患者眼部刺激癥狀明顯,有嚴重的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甚至球結膜水腫。由于銅綠假單胞菌產生蛋白分解酶,使角膜呈現迅速擴展的侵潤及粘液性壞死,潰瘍侵潤灶及分泌物略帶黃綠色,前房積膿嚴重。感染如未能控制,可致角膜壞死穿孔、眼內炎。
三.診斷 由于病原菌毒力和侵襲力、角膜的健康狀況不同,藥物治療后臨床表現的不典型性,都可使診斷變得困難,需要仔細分析判斷。實驗室診斷一定要進行,最常見有效地是角膜刮片檢查,藥物治療前,從浸潤灶刮取壞死組織,涂片染色進行革蘭陽性或陰性菌的檢查,同時進行細菌培養加藥物敏感試驗,不僅能明確診斷,還對臨床的藥物治療起到指導作用。此外,進行共焦顯微鏡檢查以利于排除真菌或阿米巴的合并感染。?
四.治療
?1、去除誘發因素 如治療慢性淚囊炎﹑處理瞼內翻倒睫﹑剔除角膜異物等
?2.藥物治療:
??治療原則:在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的結果未報告前,要根據詳細的病史和裂隙燈檢查結合臨床經驗,選擇高效廣譜的抗生素,局部使用是最有效的途徑。對已有培養結果的,按藥敏結果用藥。但也應注意,實驗室的結果不是絕對的,仍然需要觀察臨床效果及時調整用藥。
(1)高濃度的抗生素眼液:急性期頻繁滴眼,每15-30min一次;嚴重病例,在開始的30min,每5min滴藥一次。
(2)結膜下注射:可提高角膜和前房的藥物濃度,但強化的抗生素滴眼液頻繁滴眼,具有同樣效果。
(3)抗生素眼膏:夜間使用,可延長藥物接觸時間。
(4)治療過程中可根據藥物敏感實驗,調整使用有效抗生素。病情控制后,需維持用藥一段時間,防止復發。
(5)如果有鞏膜感染、潰瘍穿孔、瞼內或全身播散的可能,或繼發于角膜或鞏膜穿通傷,或無法給予理想的局部用藥,應同時全身應用抗生素。
(6)其他藥物 局部使用膠原酶抑制劑,如半胱胺酸等,可減輕角膜潰瘍發展。使用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類抗炎滴眼液減輕炎癥反應,口服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B有助于潰瘍愈合
3、手術治療 藥物不能控制感染,病情加重者應果斷采用手術治療。主要有板層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特別是對于綠膿桿菌感染者。早期行板層角膜移植,可迅速控制炎癥的發展,如已出現角膜穿孔或炎癥已波及全角膜后再行手術,術后并發癥會大大增加。部分病人藥物治療無效,病情急劇發展,發生穿孔,眼內容物脫出或眼內感染無法控制著可考慮能需施行眼內容物剜除手術。
五.預防
由于部分細菌性角膜炎開始階段自覺癥狀輕微,病人常常不夠重視,待癥狀加重時才匆忙就醫,此時常有嚴重的角膜潰瘍或伴前房積膿,甚至出現角膜穿孔、眼內容物炎等,破壞整個眼球,造成失明,甚至需摘除眼球。有時盡管采取治療措施,但由于受損區位于角膜中央,其愈合創面形成永久性瘢痕,視力受到極大的影響。細菌性角膜炎的發展趨勢是機會感染、混合感染及耐藥菌感染不斷增多,給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眼科醫生必須給予高度警惕和重視。大家在平時應注意眼部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醫療單位和其他服務性行業要加強消毒管理,防止醫源性和其他途徑的交叉感染。加強勞動保護,防止角膜外傷;處理眼部異物時應嚴格注意無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