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成人,也可見于兒童。從病因學,組織學和臨床表現三方面把結膜乳頭狀瘤分為無蒂和有蒂兩種形式。按生長部位分結膜型和角膜緣型。常發生于角膜緣、淚阜及瞼緣部位腫瘤.是結膜上皮組織呈乳頭狀增生。常見為鱗狀細胞乳頭狀瘤。病理學檢查病變由多個小葉組成,呈指狀突起,黏膜無角化,增生的鱗狀上皮覆蓋血管纖維結締組織,內有炎細胞浸潤。 乳頭狀瘤病毒(HPV)6和11Ⅱ型引起眼瞼皮膚尋常疣的改
角膜原位癌(corneal carcinoma in situ)亦稱角膜上皮內腫瘤(corne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因早期由美國Bowen報告皮膚病科病例,故本病也曾稱為Bowen病。病程進展緩慢,好發于角鞏膜緣部,呈灰白色半透明隆起,常伴有一個傘緣狀邊緣浸潤灶向角膜中央擴展,由血管時呈紅色膠樣扁平隆起,界限清楚,可局限生長。也有些一開始就在角膜中央生長。
由于兒童的視功能處于發育期,角膜和鞏膜組織較成人柔軟,眼內容物易滲出等解剖學和生理學特點,使兒童角膜移植手術的難度更大。并且,兒童手術需在全麻下進行,術后的治療及護理較成人困難和復雜,兒童眼部疾病的檢查不合作,術后并發癥不易被發現,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也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生理發育。因此,兒童角膜移植術遠較成人角膜移植困難,其術后療效也較差,其手術技術和圍手術期的正確處理格外重
泡性角膜炎是一個包括結膜、角膜緣和角膜同時發生炎癥的眼病,通常雙眼均可發病,兒童和年輕人較多見。 發病機制被認為是眼表組織對某些細菌抗原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介導的IV型過敏反應有關。有試驗研究證明鏈球菌的分菌素作為抗原,可誘發發生泡性角結膜炎的動物模型。 臨床表現最初在角鞏膜緣處形成粉紅色結節,可有針頭大小,也可有很大的結節,隨后粉紅色結節變為灰白色,破潰,出現潰瘍,完全治愈在兩周左右。
神經麻痹性角膜炎又稱神經營養性角膜病變(neurotrophickeratopathy)是由支配角膜的三叉神經眼支受到損害,所引起的角膜營養障礙和炎癥性改變。 常見的原因包括外傷、手術,如三叉神經瘤行三叉神經樞的切除,某些藥物注射破壞神經等,腫瘤,如三叉神經周圍的腦膜瘤、神經纖維瘤,炎癥和病毒感染,常見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造成三叉神經節的功能損害,致三叉神經麻痹。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因眼瞼
Wegener肉芽腫(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血管性系統性炎癥性疾病,具有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多見,男性略多。研究表明Wegener肉芽腫可能是一種由T細胞介導的異常的超敏反應,涉及1種或多種不同的免疫病理過程。主要病變是肉芽腫性損害,可累及全身各組織和器官,易引起副鼻竇炎、動脈炎、肺炎、關節炎、腎和眼的病變,故又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以淚液質或量或動力學異常所致的眼表疾病的總稱,常導致淚膜不穩定和眼表組織損傷,患者常出現眼部干澀、眼癢、異物感、怕風畏光等不適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角膜上皮缺損、角膜絲狀物形成等,長期角結膜慢性損傷還會導致視力下降。 近年來,隨著電視電腦的廣泛普及,長期從事電腦操作者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干眼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發病年齡越來越低,現已成為眼科最常見的疾病
眾所周知,眼睛這扇“心靈窗戶”是五官之首,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電腦的普及,長期從事電腦操作者增多,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等,許多人常出現眼睛干癢、易疲勞、視物模糊等眼部不適癥狀。這時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干眼癥。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淚液質或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和眼表組織病變等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 干眼癥病因繁多,
? 第五屆全國角膜屈光手術學術會議通知 (第一輪) 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批準,第五屆全國角膜屈光手術學術會議將于2013年4月11日-14日在美麗的武漢舉行。 會議由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主辦,湖北省醫學會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中心承辦,茲誠邀國內外眼科專家與同道及眼科企業界人士踴躍參會。本屆會議主題為“安全、高效、發展、和諧”,屆時將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圍繞屈光手術的創新和發展進行精彩講演和深入討
隨著角膜接觸鏡的普及,由此引起的角膜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因在戴角膜接觸鏡的情況下,鏡子與角膜表面的相互作用干擾了正常角膜組織的生理活動。主要造成角膜的缺氧、高碳酸癥、淚膜的不穩定、機械性損傷、急性炎癥及感染等。 角膜的供氧約90%是從大氣環境中獲取。在閉目環境下,角膜表面的含氧量從24%下降到85%。而目前無論什么材料的角膜接觸鏡均會使角膜的含氧量降低8%~15%。長期戴鏡者主要引起角膜慢性
先天性角膜異常包括角膜大小、形狀等方面的先天異常以及一些其他先天性疾病。 球形角膜是一類臨床發病率低、較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病因不明。患者可伴有視力下降,部分急性水腫期患者可有突然眼痛等,同時易合并藍色鞏膜、關節延伸過長、聽力減退等全身的結締組織病,臨床上易誤診為圓錐角膜等其他角膜擴張性疾病,需認真鑒別。 發病機制 球形角膜的病因不明,有的研究報道表明其與圓錐角膜的發展有密切關系,表現
束狀角膜炎是一種局限性的非感染性的眼表炎癥性疾病,以一束狀血管長入角膜為特點。此病容易反復發作,好發生于兒童和青年人,多為體質瘦弱、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或喜食糖果和淀粉者。 ? 病因:對結核分枝桿菌產物過敏,或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粗球孢子菌等的蛋白質過敏。 ? 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眼表組織對某些細菌抗原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介導的Ⅳ型過敏反應有關。 ? 臨床表現:有一束狀血管從
????????????????????????????山東省眼科臨床專業質量控制中心文件?????????????????????????????????魯眼質控發〔2012〕2號??????????????????????????第五屆全省眼科臨床專業質量控制學術大會???????????????????????????????暨全國角膜病繼續教育會議的通知 各有關醫療機構: ????由山東省
一.概述 Terrien角膜邊緣變性,主要表現為慢性、雙側性角膜邊緣部溝狀變薄,角膜實質層萎縮,同時伴有角膜新生血管翳,晚期可形成局限性角膜葡萄腫,最終致角膜穿孔為特征的慢性眼病。流行病學調查,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較多,但也有在兒童時發病的報道。因為發病緩慢,有時在長達20年后,才出現明顯的視力降低,是一種嚴重危害視力的角膜病。 二.病因 目前對Terrien角膜邊緣變性的病因
角結膜皮樣瘤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眼病,有報道為X性染色體的連鎖遺傳,大約為十萬分之一的發病率。 本病是一種類似腫瘤的先天性異常,來源于胚胎性皮膚,腫物出生時就存在,隨年齡增長和眼球發育略有增大。在組織學上并非真正的腫瘤,而屬典型的迷芽瘤,腫物表面覆蓋上皮,腫物內由纖維組織和脂肪組織組成,也可含有毛囊、毛發及皮脂腺、汗腺。病變一般侵及角膜實質淺層,偶爾可達角膜全層甚至前房內。 皮樣瘤為一圓形,扁平,黃
絲狀角膜炎,又稱絲狀角膜病變,是在角膜表面出現的由變性的角膜上皮卷成的絲狀物,一端附著在角膜表面,另一端游離,似樹根與角膜上皮相連,可被推動。 絲狀角膜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其形成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 2.基底膜與前彈力膜接合異常,部分角膜卷成一上皮卷狀,而松脫的上皮部分很快被新的上皮修復。 3.類黏液形成過多。多見于干眼病和病毒感染(腺病毒、HSV)等。也可
春季角結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季節性結膜炎等。青春期前起病,持續5-10年,多為雙眼,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該病在中東和非洲發病率高,溫帶地區發病率低,寒冷地區則幾乎無病例報告。春夏季節發病率高于秋冬季節。 【病因】 病因尚不明確,其免疫發病機制是I型和IV型超敏反應。很難找到特殊的致敏原。通常認為和花粉敏感有關。各種微生物的蛋白質成分、動物皮屑和羽毛等也可能致敏。今年,發現春季角結膜炎病人角
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將于2012 年8月21-25 日在美麗的城市南京召開。這是代表了全國眼科界最高水平的會議,涵蓋了眼科和視覺各領域,最新的臨床和基礎醫學上的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屆時將有1000多名國際、國內的著名眼科學專家就眼科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以及新的經驗做專題報告。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醫師將云集本次盛會,與國內同道交流和分享眼科和視覺科學方面最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四路372號
郵編:250021
電話:0531-81276111
咨詢電話:0531-81276000
公眾號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