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角膜炎是一個包括結膜、角膜緣和角膜同時發生炎癥的眼病,通常雙眼均可發病,兒童和年輕人較多見。
發病機制被認為是眼表組織對某些細菌抗原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介導的IV型過敏反應有關。有試驗研究證明鏈球菌的分菌素作為抗原,可誘發發生泡性角結膜炎的動物模型。
臨床表現最初在角鞏膜緣處形成粉紅色結節,可有針頭大小,也可有很大的結節,隨后粉紅色結節變為灰白色,破潰,出現潰瘍,完全治愈在兩周左右。出現角膜潰瘍后,常留下角膜瘢痕和基質新生血管。泡性角結膜炎的特征是病灶從結膜、角膜緣漫游出角膜內的發病過程。如果病損在角膜上呈束裝,有一束狀血管從角鞏膜緣伸入角膜病灶中心,稱為束狀角膜炎,角膜的病灶一般不在淺基質層,很少因此發生角膜溶解或穿孔。患者由于在病變的過程中可見不同的癥狀,早期可發生眼紅、畏光、異物感,當累及角膜時,常有視力下降的表現,此病可出現反復發作,角膜病灶隨著疾病復發而擴大和加深。有的角膜基質呈舌狀或盤狀混濁,但特點是仍可見有一束狀的血管從角鞏膜緣伸入病灶中央。
治療 1,抗生素的應用如懷疑有鏈球菌感染時,可局部應用抗生素。2,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控制炎癥。3,手術治療病灶處的角鞏膜緣組織切除,血管封閉聯合羊膜或自體角鞏膜緣移植術,可有效降低復發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