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Mooren潰瘍,為一種自角膜緣開始的、漸進性、疼痛性、淺層角膜潰瘍。病程經過緩慢,可逐漸侵蝕整個角膜表面。單眼患者約50~70%;多見于成年人及年老體弱者。?
(一)病因?
真正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曾經認為系角膜緣血管硬化,導致邊緣角膜缺血壞死;也有認為與代謝障礙有關;還有推測為退行性疾病或病毒感染,但均根據不足。近年來研究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病理檢查,在病變區肥厚結膜內及相鄰的鞏膜上發現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在結膜上皮細胞間隙和胞漿內查到了IgG、IgM、補體C和循環抗體。?
(二)臨床表現?
病人有劇烈眼疼、羞明、流淚。發病早期,首先在角膜緣出現黃白色圓形點狀混濁,以后連成一條,表面稍隆起,其外側尚有一條透明角膜帶與角膜緣相隔開。表面潰破后,即形成向中央擴展的環形邊緣性潰瘍。潰瘍呈典型的犁溝狀或蠶蝕型,其進行邊緣浸潤、隆起,潰瘍深及前部基質約二分之一厚度,有時也可穿鑿到后彈力層。潰瘍抽角膜中央及兩端擴展的同時,底部則為上皮修復及新生血管所遮蓋。角膜穿孔雖不多見,但病程緩慢地頑固發展,其特征是周邊角膜環周溶解,僅留下中心區角膜最終侵蝕整個角膜。大約20~40%雙眼發病。有的可出現繼發性青光眼。如有繼發感染,則常伴有前房積膿,以致穿孔。?
(三)治療?
對本病治療結果尚不滿意。局部可試用膠原酶抑制劑、皮質類因醇及抗生素眼藥水點眼。也有主張徹底切除病變區角膜緣肥厚的結膜組織、浸潤的鞏膜表層組織和潰瘍進行緣的病變組織,包括相鄰的部分正常角膜組織;或病變切除后加冷凍、燒灼及電凝等療法:或病變切除后行結膜瓣遮蓋術、治療性板層角膜移植術。術后雖可成功,但仍存在蠶蝕病變復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