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給需要的人是我們兩人的心愿”
? “捐獻遺體,這是我們兩人共同的心愿。”30日上午,79歲的千佛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盧美源為妻子張慧生做出了捐獻角膜的決定。與盧美源一樣,今年同樣79歲的張慧生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退休前是千佛山醫院特檢科主任醫師。
? 記者采訪了解到,張慧生生前患有心律失常,血液在心房內淤滯,極易形成血栓。去年11月,血栓堵住了張慧生的大腦中動脈,造成其左側肢體偏癱。“今年上半年還挺好,8月初嚴重起來,嗆咳造成食物進入氣管又引發肺炎。”作為醫生,盧美源對妻子的病情十分了解。盧美源告訴記者,到了后期妻子根本吃不下東西,因為一吃東西就止不住地咳嗽。
? 30日早晨6點半,重癥監護室病床上的張慧生再次發病,最終張慧生的同事們沒能從死神手里將其拉回來。
? “捐出去給需要的人,這是我們兩個人多年的心愿。我們上了歲數,能用什么就用什么,不能用就拿去解剖研究或是做標本。”談到捐獻遺體的決定,盧美源告訴記者,其實早在6年前他查出癌癥的時候,兩人就商量過遺體捐獻的事,當時盧美源還向紅十字會遞交了捐獻申請。
? 死后捐出遺體是另一種方式“救人”
? “我們一家人都是學醫的,都想為社會做點什么。目前咱們國家遺體捐獻者太少,也是希望這種觀念能被更多人了解接受,人雖然沒了,但身體還是可以幫助一下別人的。”與父母一樣,盧美源的女兒盧魯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對于母親的遺體捐獻,盧魯還是十分理解的。另外,她和父親都表示希望母親的遺體能夠進行病理解剖。盧魯說,與其他心律失常不同,媽媽的病比較特殊,同時伴有心肌壞死。“必須病理解剖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這樣。只有病理解剖,才會對醫生以后治療同樣的病提供借鑒,有所幫助。”
? “我去世以后,也要捐獻出來,全部的。”盧美源說,他和妻子作為醫務工作者,一輩子治病救人,死后捐出遺體,也算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救人”,同時希望能為祖國醫學事業做一點貢獻。
? 記者了解到,79歲的盧美源至今仍在醫療一線工作,作為醫院骨科老主任,還是會定期到醫院為病人做手術。就在12月29日晚上,盧美源還剛剛做了一臺數小時的骨科手術,晚上11點才回家。
? 今年我省153人捐獻眼角膜
? 30日上午11點,山東省紅十字會和山東省眼科醫院工作人員來到千佛山醫院,摘取了張慧生的一對眼角膜。
? 據了解,山東是角膜病發病大省。而與龐大的等待移植角膜病患者相比,省內的捐獻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幾乎每一對捐獻出的角膜都有上百名患者排隊等候。
? “去年有170人捐獻角膜,與需求還相差甚遠,但好在每年捐獻者都在逐漸增多,人們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愿意接受捐獻角膜了。”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
隨著對眼角膜捐獻的認知度越來越廣,山東省登記的角膜捐獻志愿者也在逐年增多。據山東省紅十字會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全省累計登記角膜捐獻志愿者為6267人,實現捐獻903人。其中,2016年角膜捐獻登記志愿者為478人,實現捐獻1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