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有400萬名患者因為角膜致盲,這些患者絕大多數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但每年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卻不到5000人。
圖為2015年3月11日,斯里蘭卡一年前向西安捐獻117片眼角,這枚來自斯里蘭卡的眼角膜主體部分已經移植給了患者,而西安自己的角膜庫沒有庫存已經很久了。
6月6日是國際愛眼日,然而,很多角膜病致盲患者仍然在黑暗中等待,期望一副捐贈的角膜能讓他們看到世界。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捐獻將進入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時代,對于還在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來說,手術等待的時間或將更長。圖為2015年3月11日,西安市眼角庫主任銀勇看著原本應該保存眼角膜的4度恒溫冰箱卻一直空著,這讓他很著急。
圖為8個月大的祝雨晴,2014年6月4日出生于陜西咸陽乾縣,出生三個月后她被診斷為角膜白斑,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而等待的時間可能是好幾年。
中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大概有150萬人,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供需比只有1:150。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為1:20~30,美國為1:5,英國則為1:3。據陳家祺估計,全國每年至少應實施30到40萬例角膜移植手術,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2014年,西安僅7人成功捐獻眼角膜,10年來捐獻總數是62人,但每年至少有600多名患者在排隊登記等待。圖為32歲的設計師常曉青,因工作患上了眼角膜疾病,排隊等了一年多眼角膜也沒有消息。
2010年,中國衛生計生委和紅十字會曾在一些省市試點開展人體器官捐獻,但效果并不理想,作為大陸10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城市之一,南京在試點的一年間竟沒有實現一例自愿器官捐獻。圖為2015年3月17日,北京,來自吉林通化的8歲男孩王皓達在武警總醫院接受器官獲取手術,捐獻他的兩枚眼角膜、雙腎和肝臟幫助5名患者重獲健康,上午11時許,父母在手術前再看孩子最后一眼。
除了主動捐獻器官的人數較少,不同的地域條例對器官捐獻者也造成了一定限制。圖為2004年,湖北省的一位女護師王飛越在得了肺癌后決定捐獻眼角膜,雖然武漢市2003年10月1日實施了《遺體捐贈條例》,但王飛越不是武漢市民,這個條例對她不適用,使她無法在武漢捐贈角膜,幾經周折,她聯系上了深圳獅子會眼庫,2004年2月21日晚王飛越去世后她的角膜得以捐贈。
《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及使用條例》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實行,這是我國首部關于人體器官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正式生效,2003年10月27日,一位因車禍過世的四川籍女青年揚春華成了此條例實施一來首位器官及遺體捐贈人,她的眼角膜分別捐給了兩位眼疾患者,遺體捐給深圳衛生學校作醫用教學用。圖為楊春華的家屬接過深圳紅十子會秘書處趙麗珍和深圳衛生學校代表頒發的遺體和器官捐贈證書。
當下全國統一的角膜捐獻及使用規范還未出臺,各個省市的規定也不盡相同。在接受外國眼庫的贈與角膜方面,也暫時沒有規范可以參考。由于人們對角膜捐獻的意識和認識不足,角膜捐獻工作的發展程度較低。圖為2006年6月5日,在全國愛眼日到來之際,黑龍江省農墾職業學院的近千名學生與哈醫大眼科醫院、省眼庫簽署了捐獻眼角膜的協議。
目前我國每年成功移植的5000度例角膜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美國、斯里蘭卡等國的捐贈。2015年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所有眼庫手捐贈的眼角膜數量不到2000片,而人口只有3億的美國,2014年捐獻了13萬片角膜,美國本土只用了6、7萬,其余角膜出口到亞洲、歐洲等國家。圖為2007年2月27日,獲贈者在北京同仁醫院進行了手術,此眼角膜是斯里蘭卡總統此次到中國帶過來捐贈的。
理論上眼角膜是人體的組織而非器官,實際上,不論捐獻范疇還是移植手術,眼角膜都被劃分為器官。但不同于其他器官移植,角膜移植可在摘除后一星期左右時間內進行,且角膜具有無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排異反應遠小于其他器官,因此角膜捐獻并不需要嚴格一對一配對。圖為2001年7月12日,朱向成望著奄奄一息的兒子悲痛欲絕,不久后兒子離開了人世,父親朱向成捐贈了兒子的眼角膜,兒子也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小的遺體捐贈者。
技術上,角膜移植手術并不復雜,手術成功率可高達90%以上,中國也很早就效仿發達國家建立了眼庫,但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捐獻器官風氣不盛。中華眼庫協會于1985年成立,到2006年接收到的自愿捐獻的角膜不到100例。以廣東東莞為例,2003年設立了首個眼庫,但直到2007年9月才出現第一個捐贈者,到2015年,東莞眼庫一共累積2例捐獻。圖為2001年7月12日,父親朱向成填寫兒子的捐獻遺體志愿書,當時遺體和器官捐獻尚是一個罕見的行為。
傳統的殯葬觀念是阻礙角膜捐獻的一個原因。根據2011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器官捐獻研究項目“公眾對器官捐獻態度”的調查顯示,對于反對尸體器官捐獻或自己不愿意捐獻器官的理由,“認為死后要留全尸”的選擇平率最高,占了33.1%(106/319)。相比較為傳統的生死觀,年輕人對遺體捐獻則保留更為開放的態度。圖為2006年6月5日,黑龍江省農墾職業學院的近千名學生與哈醫大眼科醫院、省眼庫簽署了捐獻眼角膜的協議。
雖然傳統觀念影響較大,但卻不在“公眾對器官捐獻態度”的調查中占絕對優勢,還有30.1%(96/319)的受訪者是因為擔心捐獻出去的器官為造成器官買賣,幾乎與“死后要留全尸”比例相當。此外,還有20.9%(66/319)的受訪者是因為對器官捐獻還不夠了解。圖為2012年4月12日,山東濰坊,在等候手術的間隙,高位截癱患者袁從品用力揉搓自己的面部,讓自己保持鎮定,他已經簽署了遺體捐獻登記表。
在大多數市民對器官和遺體捐贈存疑和不了解的情況下,角膜庫卻在宣傳上難以有所作為,“畢竟我們不能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四路372號
郵編:250021
電話:0531-81276111
咨詢電話:0531-81276000
公眾號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