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史偉云教授參加山東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會議時接受了半島都市報采訪,呼吁嘗試設立腦死亡方面的地方法規,或有利于地方器官、角膜捐獻的發展,或可稍緩解醫療服務中器官數量(含角膜)遠低于需求量的窘境。
?
“在捐獻干細胞、組織和器官方面,我們山東做得還不錯。”省人大代表、山東省眼科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山東省眼科醫院史偉云教授稱,他們醫院主要承擔著角膜移植的工作,現在臨床上角膜很緊缺,不過隨著居民意識的提高,捐獻者也越來越多。“以前的時候捐獻角膜是直接把眼球取出來,我們改進之后捐獻的就多了 。”史偉云說,原先的辦法讓捐獻者的家屬覺得破壞了儀容,心理上沒法接受,從三四年前開始,他們換了一種方式,直接摘取角膜,不破壞眼球,這樣居民就能接受了。“不少人說,死了之后就火化了,就留下點骨灰,還不如把角膜捐出來,這樣還是給別人光明。”
據介紹,捐獻角膜的越來越多,捐獻器官的則相對少一些。如何能提高捐獻率呢?“現在器官更是缺的厲害,這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現在我們國家每年死亡的人有130萬,如果這里邊能有百分之一的人愿意捐獻就不得了了。”史偉云說,不過這個難度相當大,捐角膜跟捐器官不一樣,角膜在人去世后八小時內摘取就可以了,不過器官的要求很高,在腦死亡的時候捐獻,要不然摘下來也沒法用了,不過我們國家目前沒有腦死亡法,這是器官捐獻的一個很大瓶頸。在美國就有腦死亡法,所以人家的器官捐獻就開展得好。“現在深圳就有適合他們的相關法律,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有暫時的地方法規,青島人大可以在這方面做一個嘗試。”
(以上摘自半島都市網)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30127/html/10/content_1.html